一、县城高中科技创新比赛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原因分析
县城高中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成效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对科技创新比赛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认为科技创新比赛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高中无关,高中应该集中精力搞教学。
实际上,科技、文化、体育作为素质的三大阵地,科技创新比赛确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实际上创新大赛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以及相关新闻媒体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注,安庆市也专门为此设立市长奖。
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来看,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与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同等级别的国家级赛事,学生所获奖励份量也相同。当前,科技创新比赛的成绩与高考招生开始脱钩,除国家比赛一二等奖可以加分外,省赛奖励不再作为加分和保送的条件。这其实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比赛的理性回归,更真实的发掘科技创新人才,同时对农村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比赛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科技创新比赛作为品牌赛事,社会关注度比较高,有不少高校在科技创新比赛中设专项奖,以此来吸引优秀生源。换句话说,科技创新比赛的成绩将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加分项。
简单地说:科技创新比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试教育也特别关注。
二是认为科技创新比赛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是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事情,与区区一个县城的高中没有关系。
许多老师都认为科技创新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是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事情,与我们县城高中、农村中小学没有关系。实则不然!据了解,创新分为原发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原发性创新简单的说就是从无到有,这种创新的确很难。但是大多数创新是集成性创新,就是从有到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例如有一个学生发现每次到医院吊水的时候,护士都是用手弹输液管里的空气,这样很麻烦。于是他制作了一个输液管内空气排出器,说来有些好笑,他就是用手机开启震动状态,通过手机的震动来排除输液管里的空气,更为惊讶的是,该作品居然获得全国二等奖,按照目前招生文件,高考成绩可以加10分。其实,来源于生活中的创新是创新大赛的主流。可以负责的说,对于农村学校而言,辅导学生科技创新比赛获奖比辅导学生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更容易。
简单地说:科技创新比赛不仅是城市学校的优势,农村学校同样大有可为。
三是认为科技创新比赛是理科老师的事情,与文科老师无关。
创新大赛涉及到的领域一共有9类,不仅涉及工程学、环境科学、技术发明理科领域,也包括人文等文科领域;作品的呈现形式也不仅仅拘泥于小制作、小发明,还包括调查报告、小论文等等。获省赛等级奖的作品就有《太湖县文明县城创建调查报告》、《高中物理四道题目的商榷》等。
简单地说,科技创新比赛不仅是理科老师的事情,文科老师也可一展风采。
二、意见与建议
教育需要来自心灵的震撼。在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尤其是参加省市级决赛的时候,参赛同学有机会大量的接触一些知名专家和高层领导,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再者,在老师平常的教学中,也可以此作为素材来鼓励同学,引导学生相信自己,从而自信的面对文化课的学习。如果说传统教育走的是一条直线的话,那么创新教育走的就是一条折线,但是从长度上来看,折线要大于直线。为此,我就高中科技创新教育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旗帜鲜明的在县城高中宣传科技创新比赛。培养学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既是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通道。作为学校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比赛,只有了解,才能参与。千万不能因为没有宣传而耽误学生的发展。
二是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比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直面中小学、尤其是高中升学压力大的现实,注重创新意识培养,把一项项比赛、一个个活动、一次次报告、当成科技的种子,不断的播散,不一定所有的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肯定会有种子能够生根发芽。
三是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科技教师,就能够带出一批好学生。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不少县城高中科技创新教育尚处于初期萌芽阶段,要高度重视,加强科技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参赛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参赛作品的原创性,不断扩大参赛面、提升参赛成绩,从而不断不断开创县城高中科技创新教育新局面。(撰稿人:徐维 审稿人:沈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