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新时代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延伸和内涵的拓展。我市5所高校拥有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实验实训中心和人体科学馆等40余家,这些优质的科普资源,不同程度存在利用率偏低、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
一、主要原因
一是科普意识有待提高。部分高校师生认知中,实验室等设施是学校重要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将其定位为仅限于为本校师生服务,担心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会影响正常的科研和教学秩序。
二是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常态化开展科普活动,必然带来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的消耗,以及实验室运维人员工作量的加大等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开销依靠实验室本身的运转经费难以支撑,目前缺少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
三是人才队伍有待加强。高校实验室不同程度存在从事科普工作人手不足的问题,日常开展科普工作主要依靠招募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没有形成较为专业的科普工作队伍。
四是宣传推介有待提升。高校与科技、教育和科协等部门沟通协作不够,科普工作平台搭建不充分,缺乏向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推送科普活动信息的有效渠道。
二、相关建议
一是增强科普责任意识。高校面向公众提供科学普及服务、开展科学传播活动是高校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科普工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引导高校增强开展科普活动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真正使科普成为乐而为之的自觉行为。
二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对具备开放条件的建立清册,科学编制开放指南。指导实验室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普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开展科普工作的责任分工,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整合高校和相关部门资源,为实验室开展科普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与物质保障。
三是加强科普队伍建设。高校将科普业绩纳入教师履职考核指标,鼓励科研人员、在校师生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探索设立实验室专职科普岗位,积极参与省科学传播专业职称的评定,培养一批高素质科普工作者。
四是健全校地合作模式。加强高校与教育等部门合作,实时发布开放日时间、科普安排等信息,推动高校实验室等科普资源走进学校、鼓励青少年走进高校实验室等科普基地,促教育“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