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学会天地
学会天地

穴位的奥秘

来源:第一人民医院 杨晓帆 阅读:844 发布时间:2022-10-18

经络和穴位的相关概念,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非常明确的论述,历代医学实践,医书流传,各种杂谈、小说、气功等书籍,更是将其渲染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特别是点穴的种种奇迹,端的令人向往。

那么,什么是穴位呢?穴位其实就是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穴,即空隙,言经气所居之处。腧穴在《内经》中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穴位”则是一个通俗的说法。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等治法的施术部位。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腧穴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因此,腧穴与经络、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明腧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腑的病理情况。通过观察腧穴的形色变化、按压痛点、扪查阳性反应物等,可以辅助诊断。通过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分类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有十四经穴,包括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腧穴。这些腧穴,简称为“经穴”,是腧穴体系中的主体,共有362个。除了经穴之外,经外奇穴也比较重要。它们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或者不便归入。这类腧穴大概有100多个。上述主体腧穴外,还有阿是穴。阿是穴无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是以压痛点或者病变局部或者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阿是穴的数目不定。

腧穴的命名,均有一定的含义。所谓名不徒设,皆有深意。通常有以下分类: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晴明、光明,治疗水肿的水分、水道,治疗口眼歪斜的牵正等;利用天体地貌命名的,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太溪、涌泉等;参照动植物命名的,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等;借助建筑物命名的,如天井、印堂、库房、地仓、梁门等;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的,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三阴交、百会、气海、血海等。

腧穴治疗疾病,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所具有的共同的最基本的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如眼区周围的晴明、承泣、瞳子髎等都可以治疗眼疾;胃脘部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经穴都能治疗胃痛等。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这便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体现。特殊作用,是指有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前者如天枢,腹泻时针刺天枢可以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可以通便。内关可以治疗心动过缓,也可以治疗心动过速等。腧穴的特殊作用,还表现在一些腧穴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当然,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特定穴,长期以来都受到推崇。它们的疗效确切,取穴相对方便。主要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在背腰部和胸腹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它们之中,五腧穴和原穴共66个,非常常用。背俞穴和募穴也是针灸家的常客。

腧穴的定位常有以下几种,如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和简便定位法。这些定位方法各有利弊,在此不再详述。总之,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以准确简便为好。

腧穴的应用非常广泛,光是针灸技术就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给。此外,拔罐、针刀、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以及头针、耳针等都是其延伸技术。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更是让人心向往之。

在此,笔者向大家讲述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方便让大家的理解。

那是一个秋日的中午,我在附属医院的外科实习,中午随老师一起值班。因为病人都很稳定,老师有事去了,留下我一人在值班室里看书、写病历。中午的时光让人发懒,正在百无聊赖间,突然一个老护士跑过来,说是有一个肝癌的病人痛得大叫不止。我跑了过去,看到病人果然痛苦万分。于是,我大着胆子让护士给病人注射杜冷丁。但护士找遍了所有的抽屉,也没有发现一支药,她又联系药房,竟然都被领走了,到处都没有。据说最快也要两小时后才能送过来。看到病人因为疼痛,大颗大颗的汗珠砸在地上,我的心里难过极了。突然间,我便想到不久前读过的一本书,是关于生物全息理论和实践的书。那里面介绍了一种利用人的第二掌骨侧诊断和治疗的方法。说是第二掌骨侧代表整个人体,头端代表头部、上肢等,依次是颈部、胸部、腹背部,以及下肢等。通过仔细按压,可以发现相应部位的痛点,从而明确疾病的部位所在,并且通过按摩和针灸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想到这里,我真是兴奋极了,但又有些犹豫不决。那位护士看着我独自在风云变幻,不知什么原因,还以为我是被吓坏了呢。“那也没有办法,谁让他这么倒霉呢,就这样让他痛吧。”她转身就想离开。“我来试试我的土办法。”,我突然大声说。她差点被我吓着了。于是,我简要地和她说了,她竟然不由分说,要我试一试,反正又没有坏处。我用左手抓住病人的左手,将它屈曲成握鸡蛋状,然后用右手的拇指沿着掌骨侧找到了肝脏的部位,并且旋转按压了下去,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就在一瞬间,病人竟然不叫痛了,而且表情也恢复了平静,继续按压了一分多钟,病人竟然一点也不痛了。那位护士也是惊诧不已。“怎么会呢?怎么会呢?”她一直在嘀咕道。

后来,我因为其它事情,便去忙了。据那位老护士说,那个病人竟然一个下午都没有叫痛,效果持续了接近八个小时,比杜冷丁的效果还要好。到了晚上才又吃上了镇痛药。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全息疗法,真的这么神奇么?也许我们还没有真正发现和利用好全息的精髓吧。

其实,第二掌骨侧疗法,便来源于经络和腧穴的研究,其机制是完全一致的。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之后多次企图用此法治疗其他疼痛性疾病时,再也无法复制那样神奇的效果了。

我们对于腧穴的理解,其实是非常浅显的。多半认为是位于一个非常固定的部位,真的如此么?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腧穴的取法和反应是否不同?醒时的腧穴与安眠时的腧穴是否完全一致?此时的腧穴和彼时的腧穴真的完全相同么?喜悦时悲伤时忧愁时惊恐时的腧穴是否完全相同呢?当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腧穴会一切归零么?尸体解剖能否找到腧穴存在的痕迹呢?

以下内容,均源于《灵枢》,细细读之,慢慢品之。

“凡刺之法,必本于神”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笔者曾在上个世纪末根据当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经络系统的假说,即经络系统是人体的超微循环结构。它是细胞间恒常的联系形式,没有具体结构,但作用客观。细胞的亚微结构是由分子构成的,然后是原子,最后是基子。细胞内的各种粒子运动形成的信息构成细胞形成场的信息,称为变场信息。变场信息即是我们所说的“气”。它沿一定路径输布全身。因此,人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可反应全身的信息。变场信息在经络系统中周而复始地运行,协调一致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人体就会生病。穴位是变场信息较强的部位。针刺某穴位,可改变局部的变场信息,从而达到治疗局部疾病及远端相应病证的目的。人体的经络系统无时不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首先表现为变场信息的动态改变。变场信息的强弱取决于细胞本身及其临近细胞的强弱。同质细胞(同一发生来源的细胞)周围引起的变场信息较强,反之,则较弱。总之,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种超微循环结构,其表现经线是变场信息的运行路径。变场信息是由细胞产生的,并在经络系统中周而复始地运行(参见《生物磁学》,1999,第3/4期)。

读者诸君,当您怀着好奇的心情,终于读到这里时,其实你的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经络系统是动态的可变的,腧穴也始终在变化当中。腧穴何止百计,其实数之不尽。当然,有主次之分。正如大地上奔腾不息的河流,正如夜空中闪烁不定的群星。众腧穴如星,而百会、涌泉、关元、气海、命门、大椎、中脘、天枢、合谷、足三里等,则可与日月争辉。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血津液,皮络经府藏,不过如此。

上一篇:凌霄花

下一篇:何为急危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