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西医传入我国之后,中西医结合便有了发芽的土壤。有人主张两者并存;有的主张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有的主张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更有甚者,主张全盘西化,废除中医。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
中西医结合的提出已有很长时间了,两者的切入点,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其切入点主要有三个地方。
其一,整体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础理念之一,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明确的论述,而中医最大的特色之一也便是整体观念。中医历来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将所有疾病都与全身联系在一起。并且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天人合一。其中冬病夏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西医来说,从最初的生物医学模式,到后来的生物社会医学模式,再到后来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视野一步步提高,也是一步步迈向整体的方向。中西医结合有望在这个层面上达成共识,最终走到一起。
其二,辨证施治与个体化诊疗。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从古到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其体系就已经非常完备了。中医的理法方药无不包含在其中。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更是其中的精华之处。就西医来说,因为注重解剖和生理,按照不同的系统,对疾病有了详尽的分类。同种疾病的治疗,就理论上来说,应该完全一致,而临床工作中,也几乎是如此。但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种千篇一律的治疗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很多有识之士,都竭力主张个体化诊疗。每个人每个病都是不同的,一定要分别对待。同样的疾病,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治疗不应该一样,同龄人,如果体质不同,合并的疾病不同,治疗也不应该一样。这其实就是哲学上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辨证施治与个体化诊疗,有望在医疗实践的深层上达成一定的共识。
其三,经络系统与微循环。经络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六经辩证紧密相关,与脏腑也是密不可分的。针灸学按摩学这些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更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针灸在处理日常疾病,尤其是部分急症和疼痛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关于经络系统的真正内涵,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西医曾经提出了微循环学说,在解释许多复杂疑难病症的发病机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提出中医的络脉与西医的微循环类似,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切入点。的确,两者是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但据我所知,经络系统更加完美精细和复杂。笔者曾提出同质细胞的概念,认为同质细胞群的存在是经络系统的解剖学基础。无论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还是循环系统淋巴系统甚至骨骼肌肉系统等,只要存在同质细胞较多的地方,就是经络和穴位分布密集的地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总有一天,会对经络系统有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认识。中西医结合就更有望在更深更直接的层面,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关联和结合。
总之,中西医结合绝对不是表面上的简单的相加,而是多个层面上的深度融合,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由于两者的理念和方法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中西医结合注定是任重道远,但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