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就是那些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复杂多变,导致重要脏器受损的一类疾病,如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通常情况下,收入重症医学科的病人都是危重症。比如,急性呼吸衰竭及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心肺复苏术后;电击伤、溺水复苏后;大手术后需监测器官功能者;重型复合性损伤;麻醉意外;各类中毒;各类休克;重症感染;主要器官移植术后;各种代谢性疾病危象;重度妊娠中毒症、羊水栓塞;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急性神经系统损伤等。
危重症的诊治不同于普通慢性疾病。按部就班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种模式对危重症患者无疑是不适合的。
处理危重症时,往往分秒必争。问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检查、表格记录、诊断、评估、治疗等,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几乎要同时进行。必要时呼叫会诊,进一步完善治疗、评价反应、回顾病情趋势。难以识别的重症患者,可由专业重症科医生进行判断,或采用评分系统,这对早期发现重症患者尤其重要。
重症治疗是以重症医学理论为基础,根据病情的实时变化和机体对治疗的反应,目标导向的个体化治疗。在重症治疗中,不仅要牢牢掌握重症医学的相关理论,还要根据监测指标展示的个体病情的本质,随时把握病情中可以干预的位点,并适时采取干预方法针对治疗位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指标就像是重症患者的语言,揭示病情,提示治疗,管理流程。笔者多年前提出的最佳疗效,即坚持个体化治疗模式,不孤立看待疾病和病人,实施全面具体的诊治,以求疗效好、康复快、痛苦小、费用低、危险少。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危重病的救治。
疾病的转归有康复和死亡两种方式,康复又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两种。对于危重症来说,完全康复是不可能的,病情相对平稳后,通常便转入普通病房。危重症的死亡率很高,但如果注意早期发现高危患者,并做好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就会尽可能提高重症患者的存活率。从而为后期的康复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
上一篇:四大通道瘫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