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学会天地
学会天地

读《伤寒论》

来源:第一人民医院 杨晓帆 阅读:444 发布时间:2023-01-05

太阳病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

正邪交争于表,即为太阳之病。

外邪侵袭,卫气浮盛,奋力抗邪,故脉浮。

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气运行受阻,故见头项强痛。

外邪束表,卫气被遏,温养分肉失却,故见恶寒。

可为中风,可为伤寒,可为温病。

有本证,有变证,有类似证。

欲解时,邪气渐衰,正气渐盈。

 

 

阳明病

 

 

阳明病,病在胃肠。

邪气盛,则实证热证。所谓“胃家实也”。

阳明多气多血,邪入阳明,多从燥化。

无形之邪,身热汗出;有形之邪,便结谵语。

有本证,有变证。实热虚寒,发黄血热,各有定数。

申至戌时,太阳西下。热邪退,病欲解。

 

 

少阳病

 

 

少阳病,病在胆肝。

胆火上炎,胆汁上逆,故口苦。

胆火灼伤津液,故咽干。

肝胆互为表里,肝开窍于目,胆火上扰目窍,故目眩。

有本证,有变证。半表半里,和为贵。

寅至辰,阳气生发,少阳气旺,病易解。

 

 

太阴病

 

 

太阴病,病在脾胃。

脾阳虚弱,寒湿内阻,气机郁滞,故腹部胀满。

脾阳虚弱,清阳不升,寒湿下趋,则自发泄利。

胃气下降,浊阴上逆,则呕吐。

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则食不下。

太阴虚寒,时腹自痛。

误为阳明里实,用下法,可致胸下结硬。

太阴虚寒,满痛吐利;阳明实热,痞满燥实。

亥至丑上,阳气渐旺,脾气来复,病欲解。

 

 

 

少阴病

 

 

少阴病,病在心肾。

心主血,肾藏精。心主神明,肾寓真阴真阳。心属火,肾主水。

心肾虚衰,阳气衰微,鼓动无力,故脉微。

阴血不足,脉道不充,故脉细。

心神失养,则精神萎靡。肾精不足,则体力疲惫。故但欲寐。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

有本证,可寒化,可热化。

有变证,少阴兼表,少阴急下。

热移膀胱,伤津动血。亦为咽痛症。

子至寅上,阳气渐长,正气来复,病欲解。

 

 

厥阴病

 

 

 

厥阴病,病在肝、心包。

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肝主疏泄,邪入厥阴,疏泄失常。

气郁化火,上炎犯胃。

而为之热,肝气横逆,克伐脾土,而为下寒。

肝脾化火,灼伤津液,故见消渴。

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肝火犯胃,胃热消谷似饥。

肝木乘脾,脾气虚寒,运化失职,不欲饮食。

脾虚肠寒,上热下寒相格,故食入即吐。

若有蛔虫寄生,即可吐蚘。

误用苦寒攻下,脾阳伤,下寒甚,则下利不止。

有本证,可寒可热可错杂。

有变证,厥热胜复,厥逆证,呕哕下利证。

丑至卯上,阳气升发,阴尽阳生,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