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精华,不外两方面,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理论的基础,辨证论治是实践的方向。
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辩证和论治。辩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辩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
什么是病?什么是症?什么是证?这是应该首先要弄清的概念。
病,就是疾病,指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引起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障碍的生命异常过程。疾病是有一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体征、相应阶段的证候。如感冒、痢疾、疟疾、哮喘、中风等。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患者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上述表现是症状。也可以是医者检查患者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为体征。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和体征而表现出来的。
证,是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强弱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证候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理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此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三者的关系如何呢?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统一体现于病理变化之中。病是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的连续的全过程;症仅仅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构成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则是疾病某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的反映。
证能将症状和疾病联系起来,从而能揭示症状和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对疾病过程的深入认识。
因证立法,随证选方,据方施治,这便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流程。证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辩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定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是在辩证思维得出证候的诊断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辩证是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手段和方法。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
辨病与辩证,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病是辨别疾病种类,辩证是辨别证候种类。当对某类疾病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辨病往往更加便捷。但当对疾病的认识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时,辩证将是唯一有效的途径。比如,对于结核病,已经有了充足的认识,通过辨病,就可以迅速地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而对于新出现的感染性疾病或者其他疾病,只有通过辩证,才能找到可行的治疗方法。
中医中,辨病论治、辩证论治、辩症论治,往往是同时存在,并相辅相成的。临床上,绝大多数疾病,辨病之后,必须辩证,才能辨清疾病的病理本质,从而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而有些比较简单的疾病,如湿疹、水痘等皮肤病,外科的肠痈,内科的疟疾、痢疾等,可用一方一药治疗,就可以辨病论治为主。对于症状单一的疾病,可以对症治疗的,也可以辩症论治。
我们都听说过“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才是中医辩症论治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患者的体质差异,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如感冒,暑季感冒,多为感受暑湿邪气,其治疗常常需要应用芳香化湿药物,以祛除暑湿。其它季节感冒,可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气虚等不同证候,所以就要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治法。麻疹的早中后期,因表现的证候不同,治法也明显不同。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不同的疾病,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时,都可用补气升提的方法进行治疗。痢疾和黄疸虽是不同疾病,但如果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湿热证或寒湿证,都可以采用清利湿热或温化寒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实际上,辨证论治的精华,便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中医治病,证的异同是第一位的,病的异同则是次要的。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医永远强调证,而西医只是强调病。就西医来说,同一种疾病,其治疗基本是一致的,所谓指南和共识,更加强化了这一点。虽然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等概念,也早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但西医治疗疾病的千篇一律和脸谱化,依然非常严重。中西医结合的分歧,就在于此。西医的疾病分类愈来愈细,但治疗上并没有随时跟进。
总之,辨证论治的精华,就在于求变、求和,这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所在。
下一篇:经络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