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学会天地
学会天地

人体的生命体征

来源:第一人民医院 杨晓帆 阅读:433 发布时间:2023-03-07

向前走, 向前走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医学的要旨, 乃治病救人

当羸弱的生命与死神抗争着

是谁?毅然决然扯起那希望之帆

ICU,一朵陌生的花,在医学的田野上

灿然绽放,如一面最红最红的旗帜在飘扬

苍白的脸孔,冻结的瞳仁,疲倦的呼吸

冰冷的手臂,惨淡的涌动的血迹

 一动不动的胸口,以及眼神

枯瘦的火苗守着黑暗

生命之灯在飘摇

救救他们,救救他们,救救他们吧

焦渴的目光焦渴的双臂焦渴的话语

醉人的霞光在长江深处静静地燃烧

微笑的云朵从病人床旁悄悄地飞过

关于生命体征,我们知道了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究竟有多少?

医者在其行医生涯中,每天面对、每天思考、每天烦忧的,无非生命体征。它就象佛家的经幡和转经筒,时刻围绕着医者的灵魂。

生命体征有哪些?体温;脉搏(心率);呼吸;血压。还有没有呢?

T<35度,T>38度;P<50次/分,>120次/分;R<12次/分,>24次/分;Bp <80/50mmHg,>160/100 mmHg;均需引起注意。

如何极尽各种生命体征的机理?且细言之,且细听之。

1. 体温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 0.5度。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3~38度为低热,38.1~39度为中度发热,39.1~41度为高热,41度以上为超高热。

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度或低于30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机体产热和散热,受神经中枢调节,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上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正常平均体温37度,来自1868年乌德利希对2500名成年人腋下温度的平均值。

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老年人体温偏低,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因而增加,结果可导致体温升高。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有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体温也有影响。

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其中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于维持体温,其余不足50%的化学能则载荷于ATP,经过能量转化与利用,最终也变成热能,并与维持体温的热量一起,由循环血液传导到机体表层并散发于体外。因此,机体的总产热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和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基础代谢是机体产热的基础。运动时则产热量很大;轻度运动如步行时,其产热量可比安静时增加3-5倍,剧烈运动时,可增加10-20倍。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寒战来增加产热量。寒战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其节律为9-11次/分。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散热的方式主要有辐射散热、传导和对流散热、蒸发散热。人体蒸发有二种形式:即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和发汗(sweating)。

恒温动物包括人,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对温度敏感的感受器称为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在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中有温度感受器。 PO/AH有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分别调节散热和产热反应。下丘脑以外的脑细胞也有类似的两种神经元存在,是调节中枢所在。

一般认为,正常的腋下温度为36度到37度。

(1)低热:体温为37.3到38度;若低热持续时间1个月以上,即为长期低热。

(2)中度热:体温为38.1到39度;若发热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即为长期中度热。

(3)高热:体温在39.1到41度;若发热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即为长期高热。

(4)超高热:体温在41度以上。

(说明:以上均为摄氏度)

2. 脉搏(心率)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第一声音为准。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它生理情况而不同。初生儿的心率很快,可达130次/分以上。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减慢,运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在某些药物或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下,会使心率发生加快或减慢。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慢。

健康成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大多数为60~80次/分,女性稍快;3岁以下的小儿常在100次/分以上;老年人偏慢。成人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一般不超过 160次/分)或婴幼儿超过 150次/分者,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正常人运动、兴奋、激动、吸烟、饮酒和喝浓茶后。也可见于发热、休克、贫血、甲亢、心力衰竭及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麻黄素等。如果心率在 160~220次/分,常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低于60次/分者(一般在40次/分以上),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运动员;病理性的见于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以及洋地黄、奎尼丁或心得安类药物过量或中毒。如心率低于40次/分,应考虑有房室传导阻滞。心率过快超过160次/分,或低于40次/分,大多见于心脏病病人,病人常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应及早进行详细检查,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正常人心跳次数是60~100次/分,小于60就称为心动过缓。

心率过缓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不需要治疗,是正常的反应。病理性需要治疗,主要与心脏供血不足有关。治疗上,应用氧疗和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好。

心动过缓时,出现胸闷、心悸。每分钟心率在40次以下者,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如果因心脑缺血而晕厥者,应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成人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心率过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心率过速是很常见的,许多因素都影响心率,如体位改变、体力活动、食物消化、情绪焦虑、妊娠、兴奋、恐惧、激动、饮酒、吸烟、饮茶等,都可使心率增快。此外,年龄也是一个因素,儿童心率往往较快。病理性心率过速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和非窦性心动过速两种。

生理性:如健康人运动、情绪紧张、激动、饮酒、喝浓茶或咖啡、沐浴等。

病理性:如感染、发热、贫血、低氧血症、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休克、心功能不全等。某些药物的作用:如麻黄素、肾上腺素等。

心跳的快慢、心跳的有无,无疑都有很深的意义。心跳的停止,预示着生命的结束。万事万物都有“心跳”,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3. 呼吸

胸部的依次起伏就是一次呼吸,即一次吸气一次呼气。每分钟呼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即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而异,成人平静时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6-18次。

呼吸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即组织换气。

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呼吸与脉搏的比是1:4,即每呼吸1次,脉搏搏动4次。

呼吸过速(tachypnea) 指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而言。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力衰竭等。一般体温升高l℃,呼吸大约增加4次/分。

呼吸过缓(bradypnea) 指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而言。呼吸浅慢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和颅内压增高等。

呼吸浅快,见于呼吸肌麻痹、严重鼓肠、腹水和肥胖等,以及肺部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和气胸等。呼吸深快,见于剧烈运动时,因机体供氧量增加需要增加肺内气体交换之故。此外,当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时,亦常出现呼吸深快,并有过度通气的现象,此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引起呼吸性碱中毒,患者常感口周及肢端发麻,严重者可发生手足搐搦及呼吸暂停。当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亦出现深而慢的呼吸。

所谓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能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很多,涉及多个系统多个方面。

呼吸系统疾病:气道阻塞、肺部疾病、胸壁胸廓等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膈肌运动障碍等;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心包压塞、肺栓塞等;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吗啡中毒等;神经精神性疾病: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等;血液病: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

呼吸就是吐故纳新,是以出入为标示的。无论高山河流,无论动物植物,无论地球太阳,还是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都有呼吸。天人是高度合一的。

4. 血压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

有关血压的一些概念及相互关系如下:

KPa:千帕,通常用于表示血压数值。

mmHg:毫米汞柱,人们用水银血压计来测量血压时用水银柱的高度“毫米汞柱”来表示血压的水平。

1mmHg(毫米汞柱)=0.133kPa(千帕斯卡);

7.5mmHg(毫米汞柱)=1kPa(千帕斯卡)。

理想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

正常血压: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

血压正常高限或高血压前期:收缩压在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5~89mmHg。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

血压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身高:身体越高,心脏便需要更大压力去泵出血液,令血液能流遍全身。

(2)年龄:年纪越轻,新陈代谢率越高,血流量较大,心脏需要较大压力泵血。

(3)血黏度(血液密度):血液越黏稠,心脏需要越大压力泵出血液。

(4)姿势:站立时血压高于坐姿血压,而坐姿时的血压又高于平躺时之血压。

(5)血管狭窄:血管如果变窄,血液较难通过,心脏便需要更大压力泵出血液。

(6)其他:精神状态、生活节奏、个人差异、饮食习惯、药物、遗传、天气变化等等。

血压的测量有几种情形。偶测血压:被测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测得的血压。动态血压:使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一个人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内的血压值。动态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它们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等项目。

凡能影响心输出量和血管外周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每搏输出量、血管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的影响。

在整体情况下,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下进行活动的,另外还有涉及肾上腺﹑垂体等激素分泌和肾功能状态和体液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按照调节恢复的速度,血压调节机制可分为快速调节机制和缓慢调节机制。

快速调节机制作用迅速,在血压突然改变数秒钟后就开始作用。包括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即减压反射﹔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升压反射(通过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化学感受器引起的(反射血中氧分压降低或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所引起的加压反射)。

血压变动数分钟后其它调节机制开始活动,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收缩调节机制﹔血管应力性舒张反应(血压改变后血管口径也相应改变以适应可以利用的血量)﹔从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或从毛细血管逸出的体液转移以保证必要的血量和适当的血压。

血压快速调节机制,一般在数小时或数月内由于动物适应而失效。在血压长期调节中要依靠肾脏─体液─压力调节机制。这种机制包括通过调节血量所产生的血压调节作用以及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醛固酮对肾功能的调节作用,其中也有负反馈作用。当血压下降时,肾的泌尿量减少,体液得到保存,部分进入循环系统,血量因之增加,使静脉回心血量和输出量都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回升。在血压过高时肾的泌尿量增加,使一般体液和血液都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输出也随之减少,结果引起血压的下降。这种调节机制在血压未恢复正常以前,可以长期起有效调节血量和血压的作用。

血压升高: 血压测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激动、紧张、运动等;若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3次非同日血压值达到或超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认为有高血压,如果仅收缩压达到标准则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绝大多数是原发性高血压,约5%继发于其他疾病,称为继发性或症状性高血压,如慢性肾炎等。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血压降低: 凡血压低于90/60mmHg时称低血压。持续的低血压状态多见于严重病症,如休克、心肌梗死、急性心脏压塞等。低血压也可有体质的原因。

 以下人群易患高血压:

(1)有高血压家族史者;

(2)肥胖者;

(3)过分摄取盐分者;

(4)过度饮酒者;

(5)神经质易焦躁者。

高血压的饮食种类如下:

(1)菌类:灵芝、黑木耳、白木耳、香菇。

(2)叶菜类:芹菜、茼蒿、苋菜、汕菜、韭菜、黄花菜、荠菜、菠菜等;

(3)根茎类:茭白、芦笋、萝卜、胡萝卜、荸荠、马蹄;

(4)花草、种子、坚果类:菊花、罗布麻、芝麻、豌豆、蚕豆、绿豆、玉米、荞麦、

       西瓜子、向日葵子、莲子心。

(5)水产类:海带、紫菜、海蜇、海参、青菜、海藻、牡蛎、鲍鱼、虾皮、银鱼;

(6)动物类:牛奶(脱脂)、猪胆、牛黄、蜂蜜、食醋、豆制品。

降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不要盲目降压。首先弄清是否因肾脏疾病、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妊娠中毒症、大动脉疾病等引起的高血压。须找出病因 ,对症治疗。

(2)用药剂量和种类不能雷同。应按病情轻重分级治疗,并注意个体差异,药量因人而异。

(3)除轻型或刚出现的高血压外 ,用药尽量不要单一,应联合用药,复方治疗。优点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每种药物剂量及其副作用。

(4)坚持长期合理服药,勤测血压,及时调整剂量,巩固疗效。

(5)宜逐渐降压。对无并发症的患者,要求使血压降至140/9 0毫米汞柱左右。过度降压可使脑、心、肾供血不足导致进一步缺血,轻者头晕,重者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和心肌梗塞。

(6)合理服用降压药,不宜骤然停药,以免引起血压升高。

(7)防止情绪激动,保证睡眠充足,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8)戒烟、避免过量饮酒。防止饮食过腻过饱,宜清淡,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少进食盐和胆固醇过多的食物。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既简单又复杂。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提出高血压病药物“阶梯治疗”方案,但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灵活。以把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为第一要务。从单药、复方制剂到联合治疗,不一而足。利尿剂、β—B、CCB、ACEI、ARB等均可以作为一线药物。

血压的高低所蕴含的内容很多。循环系统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充盈、注满、完整、弹性,这些要素无疑是来源于整个自然的。心脏和血管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影响到血压,而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失衡也会造成明显的改变。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关于人体的生命体征,已经说完了么?当然没有。

故事刚刚开始……

疼痛?!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 (IASP) 给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疼痛既是机体对创伤或疾病的反应机制,也是疾病的症状。

在1995 年,时任美国疼痛学会主席 James Campbell教授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不仅仅在于疼痛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慢性疼痛中,长期的疼痛刺激可以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使疼痛疾病的进展愈加难以控制。而及早控制疼痛,至少可以延缓这一过程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患者而言,慢性疼痛也不仅仅是一种痛苦的感觉体验。调查研究显示,慢性疼痛可以严重影响躯体和社会功能,使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疼痛一方面是机体面临刺激或疾病的信号,另一方面又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真的名副其实么?显然令人难以信服。

5. 意识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意识吧。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正常人意识清晰,定向力正常,感应敏锐精确,思维和情感活动正常,语言流畅准确,表达能力良好。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一种以兴奋性降低为特点,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直至昏迷;另一种是以兴奋性增高为特点,表现为高级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的状态,包括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

意识的内容包括“觉醒状态”及“意识内容与行为”。觉醒状态有赖于所谓“开关”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完整,意识内容与行为有赖于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完整。当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抑制或两侧大脑皮质广泛性损害时,使觉醒状态减弱,意识内容减少或改变,即可造成意识障碍。

颅内病变可直接或间接损害大脑皮质及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如大脑广泛急性炎症、幕上占位性病变造成钩回疝压迫脑干和脑干出血等,均可造成严重意识障碍。颅外疾病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和脑的能量代谢而影响意识。

意识障碍的原因众多,现叙述如下:

颅内疾病中的局限性病变:

(1)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内肿瘤、脑脓肿、脑肉芽肿、脑寄生虫、脑囊肿等;

(3)颅脑外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颅内疾病中的脑弥漫性病变:

(1)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炎、脑膜炎、蛛网膜炎、室管膜炎、颅内静脉窦感染等;

(2)弥漫性颅脑损伤;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脑水肿;

(5)脑变性及脱髓鞘性病变。

颅外疾病中的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性疾病 各种败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等。

(2)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内源性中毒)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性昏迷、粘液水肿性昏迷、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

(3)外源性中毒 包括工业毒物、药物、农药、植物或动物类中毒等。

(4)缺乏正常代谢物质:

缺氧(脑血流正常) 血氧分压正常而含氧量降低者有一氧化碳中毒、严重贫血及变性血红蛋白血症等;血氧分压及含氧量降低者有肺部疾病、窒息及高山病等。

缺血(脑血流量降低)见于心输出量减少的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停搏、心肌梗死;脑血管阻力增加的高血压脑病、高粘血症;血压降低、各种休克等。

低血糖 如胰岛素瘤、严重肝脏疾病、胃切除术后、胰岛素注射过量及饥饿等。

(5)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如高渗性昏迷、低渗性昏迷、酸中毒、碱中毒、高钠血症、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

(6) 物理性损害 如热射病、电击伤、溺水等。

意识障碍的诊断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是否有意识障碍

通过详询病史及临床检查,意识障碍的判断多无困难。但在诊断中应注意与一些特殊的精神、意识状态相鉴别。

木僵   见于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木僵、严重抑郁症的抑郁性木僵、反应性精神障碍的反应性木僵等。

癔病发作  有时易误为意识障碍。但起病多有精神因素,病人发病时仍有情感反应(如眼角噙泪)及主动抗拒动作。心理治疗可获迅速恢复。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是由于桥脑腹侧病变,损及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所致。表现为除眼睑及眼球垂直运动外,头面及四肢运动功能丧失,不能说话,貌似意识障碍。但实际意识清楚,可以通过残存的眼硷及眼球运动回答“是”与“否”。见于桥脑肿瘤,血管病及脱髓鞘疾病等。

发作性睡病 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病理性睡眠。常在正常人不易入睡的场合下,如行走、骑车、工作、进食等情况下入睡,持续数分至数时,可被唤醒,多伴有睡眠瘫痪、入睡幻觉及猝倒发作。

(2)确定意识障碍的程度或类型

意识障碍按原因分为两类: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和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多属于大脑皮层病损或抑制所致,分为 :

谵妄状态(delirium) 又称急性神经错乱状态,表现为意识清晰度降低,对客观环境的意识能力及反应能力均有轻度下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对周围环境理解和判断失常,常产生错觉或幻觉,多种伴有紧张、恐惧的情绪。

醒状昏迷(vigil coma) 属于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双目睁开,眼睑开闭自如,但思维、情感、记忆、意识及语言活动均完全消失,对外界环境不能理解,毫无反应,肢体无自主运动,呈现意识内容消失。

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分为:

嗜睡(drowsiness) 对周围事物无主动关心与兴趣,表现为持续性睡眠状态,但可唤醒。唤醒后回答问题正确,但停止呼唤后又立即进入睡眠状态。

意识模糊(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 属轻度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觉醒与认识功能方面障碍以及嗜睡、眼球活动及眨眼减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且不清晰。

昏睡(stupor) 患者的觉醒水平、意识内容和随意运动均明显降低。呼唤或推动患者肢体不能使其觉醒。对痛觉刺激可有较强反应并能短暂觉醒,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昏迷(coma) 意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个等级,但昏迷的深浅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深昏迷时觉醒状态、意识内容以及随意运动严重丧失,可引起巴宾斯基征,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Glasgow昏迷量表评估法:本法主要依据对睁眼、言语刺激的回答及命令动作的情况对意识障碍的程度进行评诂的方法。总分15分,最低3分。按得分多少,评定其意识障碍程度。13~14分为较度障碍,9~12分为中度障碍,3~8分为重度障碍(多呈昏迷状态)。

评估意识障碍程度的方法除Glasgow法外,还有许多方法,如日本太田倡用的3-3-9度(三类三级九度)法等。

(3)确定意识障碍的病因

意识障碍的病因繁多,诊断有时比较困难,但只要注意详询病史及仔细检查多可获得正确诊断。通常具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或(和)脑膜刺激征者多为颅内疾病引起,反之,多为颅外全身性疾病引起。

(4)意识障碍的诊断程序

迅速准确询问病史:包括起病方式、首发症状、伴随症状、发生环境及既往病史等。

全面而有重点有查体:因病因繁多故需全面检查:因时间紧迫,故需有重点进行。

掌握生命体征,以便尽快确定抢救措施;重点检查神经体征和脑膜刺激征,以便迅速按病因诊断进行分类,缩小检索范围。应根据提供的线索确定查体的重点。注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瞳孔、巩膜、面容、唇色、口腔及耳部情况、呼气的气味等。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象、血生化、尿液、胃内容、心电图、超声、脑脊液、CT及MRI等检查。

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主要以上述病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依据,确定:①是不是意识障碍(功能、器质);②意识障碍的程度;③意识障碍的病因。

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伴发热 :先发热然后有意识障碍可见于重症感染性疾病;先有意识障碍然后有发热,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伴呼吸缓慢: 是呼吸中枢受抑制的表现,可见于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杀虫药等中毒、银环蛇咬伤等。

伴瞳孔散大: 可见于颠茄类、酒精、氰化物等中毒以及癫痫、低血糖状态等。

4.伴瞳孔缩小: 可见于吗啡类、巴比妥类、有机磷杀虫药等中毒。

伴心动过缓 :可见于颅内高压症、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吗啡类、毒蕈等中毒。

伴高血压: 可见于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肾炎尿毒症等。

伴低血压: 可见于各种原因的休克。

伴皮肤黏膜改变 出血点、瘀斑和紫癜等:可见于严重感染和出血性疾病;口唇呈樱红色提示一氧化碳中毒。

伴脑膜刺激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意识障碍问诊的要点:

起病时间、发病前后情况、诱因、病程、程度。

有无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皮肤黏膜出血及感觉与运动障碍等相关伴随症状。

有无急性感染休克、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肝肾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癫痫、颅脑外伤、肿瘤等病史。

有无服毒及毒物接触史。

意识障碍的治疗:

(1)迅速查明病因,对因治疗

如脑肿瘤行手术切除、糖尿病用胰岛素、低血糖者补糖、中毒者行排毒解毒等。

(2)病因一时未明者应行病机或对症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注射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插管辅以人工呼吸。

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给予强心,升压药物,纠正休克。

有颅压增高者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皮质激素、甘露醇、速尿等利尿脱水剂等。必要时行脑室穿刺引流等。

抗菌药物防治感染。

控制过高血压和过高体温。

控制抽搐。

纠正水电解持平衡紊乱,补充营养。

给予脑代谢促进剂、苏醒剂等。前者如ATP、辅酶A、胞二磷胆碱等,后者如氯酯醒、醒脑静等。

注意口腔、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的护理。

意识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意识在判断疾病的轻重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意识,应该成为第五大生命体征

五大生命体征,就像五盏灯。而意识是其中最亮的一盏。准确地讲,意识是一盏可见的灯,而其他则是照亮意识的辅助灯,它们的盛衰可导致意识灯的亮与灭。油尽灯灭,油在哪里?或曰电力在哪里?最可能的燃料是:氧气、养分、激素及激素类物质。

各生命体征必须波动于一定范围,即平衡,不衰,不亢,如昏迷与精神障碍(躁狂等),冻僵与高热。如何感知它们?望:意识;触:脉搏和体温;动:意识、呼吸、心率;量:血压、体温、呼吸、心率。

显然,人体有四大通道,虽然至今仍无人正式提出过。它们是: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循环通道。呼吸道开口向上,泌尿道开口向下,消化道上下均有开口,循环通道为一封闭的圆环(理想化模型)。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人体的构造多么完美。

生命体征中,呼吸隶属于呼吸道;心率和血压则与循环通道密切相关;而体温和意识则与神经系统有关。那么,与消化道和泌尿道高度相关联的粪便以及尿液,有无可能成为生命体征呢?实际上,尿液在临床上的确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的检查位居三大常规。

生命体征的界定,宽泛点来说,人体的生命体征有:呼吸、脉搏(心率)、体温、血压、意识、尿液、粪便、瞳孔等。核心的生命体征则是前面的五个。我们有什么理由否定它们呢?如果界定为人体的生命体征,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易观察;可量化;助诊断;利治疗;权轻重;测预后。

就西医来说,生命体征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

对医者、患者都是如此。就像中医的阴阳一样。

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泰戈尔有一句名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当生命定格在某一个瞬间,生命体征就是那实实在在的标尺。

 让我们所有人都高度关注生命体征,这不仅是从事急危重症医学工作者的必杀技,也是所有从医者必备的技能。

愿医者洁白的灵魂时时燃亮天下人的生命之灯!